面對長新冠預防,你準備足夠嗎?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定義,「長新冠後遺症」指的是在感染COVID-19(或SARS-CoV-2)後,持續或發展出的各種體徵、症狀和狀況。這些症狀可能在感染初期過後持續4週或更長時間,而且不一定只影響單一器官系統。更令人困擾的是,這些症狀可能會反覆發作、時好時壞,甚至在感染後數月或數年,還可能出現危及生命的嚴重狀況。
長新冠預防不可不知道的事,長新冠就像是新冠病毒留下的「後遺症」,即使病毒已經離開,但身體還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適。衛福部指揮中心也公布,包含呼吸困難、心悸、胸痛、焦慮、失眠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肌肉關節疼痛等,都是台灣人感染Covid-19後常見的長新冠症狀。
感染初期 | 痊癒後遺症與長新冠 |
•反覆發燒 •咳嗽、喉嚨有痰 •喉嚨痛、喉嚨癢 •胸悶、呼吸費力、心悸 •鼻塞、流鼻水 •肌肉痠痛 •頭痛 •食慾差、腹瀉 •需要送醫院治療的中度與重度症狀: 呼吸困難、意識不清、胸痛劇烈、休克、血氧下降、嚴重脫水 •輕症者感染初期較適合服用清冠一號,中重度症狀仍須至醫院接受治療 |
•喉嚨乾癢 •咳嗽 •胸悶、呼吸較淺、爬樓梯與走路容易喘 •心悸、胸口悶痛 •注意力不集中 •記憶力退步 •失眠 •煩躁、焦慮 透過生活作息與飲食幫助復原,也可透過中藥調理身體機能 |
資料來源: 彰基院訊電子報-雲林基督教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陳培鑫
https://www.cch.org.tw/edm_3.aspx?Id=390
(一) 為什麼會有「長新冠」?
目前醫學界對於長新冠的成因還沒有完全定論,想要做好長新冠預防,可能需要了解以下有關因素:
- 病毒持續存在: 病毒可能在體內某些部位持續存在,引發慢性發炎反應。
- 免疫系統失調: 感染後免疫系統可能出現過度反應或功能失調,導致身體攻擊自身組織。
- 器官損傷: 新冠病毒可能對某些器官造成損傷,即使病毒消失,器官功能也需要時間恢復。
- 心理因素: 長期與疾病對抗可能導致心理壓力,進而影響身體健康。
延伸閱讀:後疫情時代,長新冠預防的重要策略
(二) 誰是「長新冠」的高危險群?
根據全球衛生安全中心表示長新冠被定義為一種多系統疾病,可能對任何器官系統產生毀滅性的影響,並可能造成終身後遺症。已感染 SARS-CoV-2 的人群中,長新冠的發生率在不同研究和地區之間存在爭議,從約 10% 到高達 50% 的感染者回報有長期症狀。全球估計目前有 6,500 萬人罹患長新冠。幸運的是,兒童目前受影響的比率似乎低得多,但他們也並非完全倖免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研究報告指出
-
- 重症患者: 感染新冠肺炎時病情較嚴重者,出現長新冠的風險較高。
- 慢性病患者: 本身有慢性疾病(如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)者,更容易出現長新冠。
- 女性: 研究顯示,女性長新冠的風險更高,且這種關聯取決於年齡、懷孕和更年期狀況。
- 未接種 COVID-19 疫苗的人
(三) 長新冠預防
- 接種疫苗: 接種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,即使感染,病情也會較輕,減少出現長新冠的機會。
- 做好防疫措施: 勤洗手、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離,避免感染新冠病毒。
- 健康生活: 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,包括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、充足睡眠,增強免疫力。
總結
長新冠是一種複雜的疾病,可能對健康造成長期影響。我們無法預測誰會罹患長新冠,所以長新冠預防不可少。可以透過接種疫苗、做好防疫措施、維持健康生活,降低感染風險,減少出現長新冠的機會。若出現疑似長新冠的症狀,應及早尋求醫療協助,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。
記住,預防勝於治療!讓我們一起對抗新冠病毒,守護健康!
注意事項
- 長新冠研究仍在不斷進行中,以上資訊僅供參考,並非絕對。
- 本文僅供參考,不能取代專業醫療建議。
-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,飲食建議也會有所差異,建議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的專業意見。
研究來源與文獻資料
- 彰基院訊電子報-雲林基督教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陳培鑫-中醫帶您擺脫「長新冠」 不再煩惱新冠後遺症 https://www.cch.org.tw/edm_3.aspx?Id=390
- 世界衛生組織(WHO): https://www.who.int/
-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(CDC): https://www.cdc.gov/
-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(CDC):Long Covid臨床概述https://www.cdc.gov/covid/hcp/clinical-overview/index.html
-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(NIH) : https://www.nih.gov/
- 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醫學圖書館(PMC)》COVID-19 疫苗接種對老年病患 SARS-CoV-2 感染急性後遺症的療效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9679736/
- 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醫學圖書館(PMC)》接種 Covid-19 疫苗後和感染過 SARS-CoV-2 後獲得保護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5172051/
- 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醫學圖書館(PMC)》COVID-19 疫苗接種對長期 COVID 症候群的保護作用: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6774332/
- Dimpy P. Shah,醫學博士JAMA網站上提出長期 COVID 的性別差異https://jamanetwork.com/journals/jamanetworkopen/fullarticle/2829454
- 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醫學圖書館(PMC)》性別高峰效應:在新冠肺炎高峰期間,女性最容易受到感染 https://pmc.ncbi.nlm.nih.gov/articles/PMC9395988/
- 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醫學圖書館(PMC)》感染新冠肺炎兩年後新興慢性疼痛患者:橫斷面研究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7225540/
- 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醫學圖書館(PMC)》Long Covid
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?term=long+Covid - 世界衛生組織WHO-COVID-19 大流行導致全球焦慮症和憂鬱症盛行率增加 25%
https://www.who.int/news/item/02-03-2022-covid-19-pandemic-triggers-25-increase-in-prevalence-of-anxiety-and-depression-worldwide - 歐洲醫學研究雜誌 傳統草藥對抗新冠病毒:重拾舊武器對抗新冠疫情
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6154838/ - 全球衛生安全中心 https://www.unmc.edu/healthsecurity/transmission/2023/12/27/every-covid-infection-increases-your-risk-of-long-covid-study-warns/
- 《美國醫學會雜誌》JAMA關於Long COVID
https://jamanetwork.com/searchresults?q=long%20%20Covid&allSites=1&SearchSourceType=1&exPrm_qqq={DEFAULT_BOOST_FUNCTION}%22long%20%20Covid%22&exPrm_hl.q=long%20%20Covid - 《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》https://www.hhs.gov/civil-rights/for-providers/civil-rights-covid19/guidance-long-covid-disability/index.html#footnote10_0ac8mdc
- 《美國醫學會雜誌》JAMA: https://jamanetwork.com/
- 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醫學圖書館(PMC)》Long Covid
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?term=long+Covid - 全球衛生安全中心 https://www.unmc.edu/healthsecurity/transmission/2023/12/27/every-covid-infection-increases-your-risk-of-long-covid-study-warns/
- 台灣疾病管制署: https://www.cdc.gov.tw/
1 comment
Comments are closed.